一、小麥種子處理
1、選種、曬種:
首先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高產、優(yōu)質、抗(耐)病的小麥品種。選好品種后,汰除麥種里的秕粒、霉粒及其它雜質,在播前5-7天翻曬 1-2天,以增強小麥種子活力。
注意:曬種時不要暴曬,不要在水泥地上曬。
2、小麥種子藥劑處理:
秋播種子藥劑處理是預防和控制土傳、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蟲害發(fā)生危害的關鍵措施。
預防土傳、種傳病害可選用戊唑醇、苯醚甲環(huán)唑、咯菌腈、硅噻菌胺、多粘芽孢桿菌、大黃素甲醚、木霉菌等種衣劑進行包衣或拌種??煞乐涡←溓o基腐病、根腐病、紋枯病、全蝕病等,兼治苗期銹病、白粉病等,其中多粘芽孢桿菌能增強植株抗赤霉病的能力。預防地下害蟲,可選用吡蟲啉、噻蟲嗪等種衣劑拌種或包衣??煞乐谓疳樝x、蠐螬、螻蛄等地下害蟲,兼治胞囊線蟲、苗期蚜蟲、麥蜘蛛等。在地下害蟲與土傳、種傳病害混合發(fā)生區(qū)域,可選用相應的殺菌劑、殺蟲劑復配進行包衣或拌種,復配時有效成分應與單劑劑量大致相同。也可直接選用復配制劑如戊唑·吡蟲啉、苯醚·咯·噻蟲、烯肟.苯·噻蟲等拌種或包衣。
注意事項:一是種子包衣時,包衣的種子在陰涼處涼干后進行播種;二是剩余的拌過藥或包衣的麥種要進行無害化處理,如深埋或銷毀等,不要隨意丟放,更不要食用或作飼料。
二、農田雜草防控原則
堅持“預防為主、綜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針,突出惡性雜草、重點區(qū)域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堅持分類指導、分區(qū)施策、達標防治,堅持以下基本原則:
1、堅持綜合防控。充分發(fā)揮輪作休耕、深耕除草、覆蓋除草、水層調控等農業(yè)、物理及生態(tài)防控措施的作用,降低雜草發(fā)生基數(shù),科學推廣“封殺結合”的化學除草技術。
2、堅持治早治小。出苗期和幼苗期是雜草防控的關鍵階段。根據作物栽培模式、土壤墑情以及除草劑特性,優(yōu)先進行土壤封閉處理,在雜草幼苗期趁早實施莖葉噴霧處理,提高雜草防治效果。
3、堅持減量增效。大力推廣除草劑減量使用技術,選用高效安全除草劑品種和增效助劑,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除草劑產品,堅持對靶選藥、適時適量施藥,嚴防違規(guī)用藥,避免亂用藥。
三、小麥田雜草防除技術要點
防除麥田雜草要立足麥草秋防、綜合防控。重點防控節(jié)節(jié)麥、看麥娘屬、野燕麥、菌草等禾本科雜草及波斯婆婆納、牛繁縷、播娘蒿、豬殃殃等闊葉雜草。
1、非化學控草技術。
(1)精選種子:通過對麥種調入和調出檢疫,檢查其中是否夾帶雜草種子,特別是毒麥、節(jié)節(jié)麥、野燕麥等。
(2)農業(yè)措施:通過清潔田園、合理密植、施用腐熟土雜糞肥,實行輪作換茬等措施,有效減輕伴生雜草的危害。提高整地質量、合理運籌施肥、加強苗期病蟲害防治等,促使小麥苗全、苗壯、苗勻,提高小麥對雜草的競爭力。
(3)物理措施:小麥播種前通過翻耕或旋耕整地滅除田間已經出苗的雜草,清潔和過濾灌溉水源,阻止田外雜草種子的輸入。
(4)生態(tài)措施:采取玉米秸稈覆蓋、稻草覆蓋,有效降低雜草出苗數(shù)。
2、化學控草技術。采用“一封一殺”策略。
(1)土壤封閉處理:在小麥播后苗前,選用異丙隆、氟噻草胺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。
(2)莖葉處理:在秋冬季,以看麥娘、日本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,在雜草出齊后草齡 3-4葉期、麥苗3-6葉期,選用唑啉草酯、炔草酯、氟唑磺隆、啶磺草胺、環(huán)吡氟草酮、精噁唑禾草靈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進行化學防除,選用甲基二磺隆與異丙隆復配制劑防治草、硬草;以豬殃殃、牛繁縷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,在雜草出齊后草齡二輪葉前后、麥苗3-6葉期,選用氯氟吡氧乙酸、滅草松、苯磺隆、氟氯吡啶酯、雙氟磺草胺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進行化學防除。
注意:春后麥田化學除草,應在小麥拔節(jié)前施藥防治。
四、化學除草技術要點
1、因地制宜,選準藥劑。根據作物種類、田間草相選擇對口藥劑,切不可濫選濫用,不要隨意加大劑量和擴大使用范圍。
2、藥量準、水量足。一是根據推薦用藥量將習慣畝折算成標準畝,不要隨意增減,以免造成藥害或影響防效。二是水量足,根據藥劑使用說明方法,施藥時用足水量。若土壤墑情較差,在保證用足水量的前提下,可按除草劑使用說明推薦的最大用藥量進行化學除草。
3、適時施藥。莖葉噴霧必須在雜草出齊后、草齡較小時,施藥效果好,過早草未齊,過遲草齡大,效果均差。
4、注意施藥方法。施藥應選在晴天無風或微風時進行,冬天施藥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進行。要求采用二次稀釋法,配藥準確,噴霧均勻周到,不漏噴,施藥后應將噴霧器徹底清洗干凈。
5、注意在強筋麥、優(yōu)質麥上嚴禁使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復配制劑,且不能與2,4-D濫用,以免出現(xiàn)藥害。避免炔草酯、唑啉草酯與激素類除草劑混用。
(文章來自網絡)